独立建国
政治
波罗的海国家在获得独立后,面临着政治和社会经济改革的需要。这三个国家都采用了激进的议会制宪法;立法机关明显支配着行政机关。在爱沙尼亚一个单议院议会(Riigikogu)是在一种制度下选举产生的比例代表制.的总理也国家元首.拉脱维亚和立陶宛的议会——分别是议会(Saeima)和议会(Seimas)——各自选出了共和国总统。政党和团体激增,出现了几个主要政党。在爱沙尼亚拉脱维亚社会民主党、农民工会、民族主义者和自由主义者组成了重要的政治集团。在立陶宛一个保守的基督教民主党主导。共产党在拉脱维亚和立陶宛独立期间被取缔,在爱沙尼亚1924年12月1日政变失败后被取缔。
这三个国家都是发达国家独裁系统。立陶宛有一支军队政变1926年12月16日至17日,反对执政的民粹主义社会民主主义政府,建立了由安塔纳斯·Smetona.到1929年底,斯米托纳得到了军队和国内卫队的支持,除了他自己的民族主义联盟之外,他消灭了所有的政党,把自己塑造成国家的领袖。他的政权一直统治到1940年苏联占领。新宪法是颁布1928年和1938年。后者规定了一个单一议院的议会,任期5年,一个强有力的国家元首,由议会选举产生,任期7年选举团制度.1938年以前,斯米托纳的立场完全建立在民族主义联盟之上。然而,外交事务的复杂形势促使1938年任命了一个广泛的联合政府代表着国内的主要政治倾向。
爱沙尼亚和拉脱维亚政党众多,阻碍了稳定联盟的形成。选举和内阁变动频繁。从1919年到1933年,爱沙尼亚政府的平均任期是8个月零20天。政治问题是加剧了20世纪30年代世界经济危机带来的财政困难和失业。要求宪法改革稳定政府力度加大。右翼威权主义团体日益壮大。
在爱沙尼亚Vaps”(Vabadussõjalaste Liit;“自由战士联盟”)最初是一群战争老兵,后来成为一场大规模的反共和反议会运动。1933年10月,Vaps发起的宪法改革公投以72.7%的支持率获得通过。代理总统,康斯坦丁拍预计美国将为总统选举做准备。相反,1934年3月12日,Päts宣布进入紧急状态,解散了Vaps,并逮捕了其领导人。不久之后,议会被解散,Päts由法令.Päts认为他的角色是一个摄政王议会制度并试图按照保守的民主路线重组他的政权。1936年,他通过全民公决使该政权合法化。在选举新议会之前进行了宪法改革。下议院由Päts于1935年成立的爱国联盟主导(80个席位中的63个)。1938年4月23日,他被选为共和国第一任总统。
拉脱维亚也发生了类似的情况。这个国家在极右和极左之间变得越来越两极化。宪法改革的尝试失败了。1934年5月15日,首相,Kā扶轮领导学院(rli) Ulmanis宣布进入紧急状态。他组建了一个全国性的政府团结来自大多数重要政党的代表,由法令统治。与Päts不同的是,乌尔马尼斯并没有费心举行公投来使他的地位合法化。1936年4月11日,他合并了总统和总理的职务。
在这三个国家,新的独裁政权的主要支持来自富裕的农民、武装部队和家庭卫队。反对意见仍然有限。农民罢工和工人示威偶尔发生,特别是在立陶宛,但它们从未对政权构成严重威胁。农村人口和商业利益倾向于专制政权。对外贸易稳步增长,经济更加繁荣。政治镇压仍然温和,大部分是暂时监禁反对者,特别是那些来自极左的人。这三个政权存在的理由都建立在维护国家统一和加强国家地位的需要上土著祖国的民族。这三件事都成功地削弱了极右势力和极左势力。人们试图仿照意大利的法西斯模式,在有代表性的职业团体的基础上重组社会。拉脱维亚和立陶宛扩大了国有经济部门。
经济
波罗的海国家于1918年至1920年在饱受战争蹂躏的土地上成为独立国家。工业工厂,特别是在拉脱维亚的工厂,已遭到大规模破坏或迁往俄罗斯内陆。在独立后立即进行根本的经济重组是必要的,特别是在爱沙尼亚和拉脱维亚。这两个国家的农业结构仍然是半封建的,德国贵族拥有大量的土地。工业化已经发生了产生一个俄国人市场现在已经不存在了。土地改革在一个主要的规模这两个国家都发生过。在争取独立的斗争中,拉脱维亚和爱沙尼亚政府曾承诺将土地分配给没有土地的志愿者。大庄园的财产被没收和重新分配,德国贵族的经济权力因此被摧毁。数以万计的农村无产阶级得到了土地。被征用的森林变成了国家财产,并通过木材出口提供了重要的收入来源。一些工业企业成功地转向向西方出口,但许多也倒闭了。然而,新的工业企业也出现了。在拉脱维亚,一个全新的电子工业出现并得到了显著发展。微型照相机的制造里加.随着油页岩油田的开发,爱沙尼亚发展了一种全新的工业。
立陶宛的经济重组没有那么激烈,在沙皇时代,立陶宛已经发展出一个繁荣的独立农民阶级。一些土地重新分配给了志愿军。在两次世界大战期间,立陶宛仍然是一个绝大多数的农村国家。的独裁斯梅托纳政权赞助合作社处理农产品的收集和销售。到20世纪30年代末,这些合作社已成为重要的经济事业。这三个国家都是向西欧市场,特别是向英国的重要食品出口国德国紧随其后。与中国进行贸易苏联保持最小。
教育与文化
文化生活取得了重大进展,文化政策也朝着欧洲.艺术达到了与西欧相当的水平。扩大教育。用母语进行高等学习成为常态。每个国家都有自己的大学,以及一些技术和专业学校。爱沙尼亚和拉脱维亚实现了全民识字。为德国人、俄罗斯人、犹太人、波兰人、白俄罗斯人和其他少数民族建立了广泛的文化和教育体系,包括国家支持的学校、剧院、礼拜场所和社区中心。两次世界大战期间,波罗的海国家在少数民族政策方面的记录是东欧最好的。
外交政策
到1921年9月22日,这三个州都是美利坚合众国的成员国际联盟以及国际社会。他们加入了所有人道主义、社会和文化性质的公约,参加了维持政治现状和防止战争爆发的一切努力。1936年,拉脱维亚成为国际联盟理事会的非常任理事国。特别是爱沙尼亚和拉脱维亚作为西方和苏联之间桥梁的尝试只取得了部分成功。由于西方国家在作出承诺方面犹豫不决,有关地区安全的各种项目都没有实现。立陶宛与波兰使为安全目的建立区域协约国极为困难。外部势力试图避免结盟”。尽管如此,爱沙尼亚-拉脱维亚联盟于1922年正式成立,并于1934年续签。在后来的一年立陶宛也加入了这个联盟,这个联盟被称为波罗的海协约.
它们在德国解体期间以独立实体的身份出现俄罗斯波罗的海国家保持独立,只要这两个大国仍然处于弱势或敌对状态。在权力斗争20世纪30年代末,波罗的海国家试图保持绝对中立。他们与苏联签订了互不侵犯条约,并于1934年续签。1939年,他们同样与德国签署了互不侵犯条约。但是他们的命运是由他们自己的活动所决定的。
波罗的海问题是1939年夏英法与苏联谈判失败的绊脚石。西方不愿批准波罗的海国家被苏联吞并,德国对此并不认同。在秘密中协议到德苏互不侵犯条约1939年8月23日,爱沙尼亚和拉脱维亚被承认属于苏联的势力范围。立陶宛被割让给德国。一个月后,德国人占领了波兰,但未能说服立陶宛人成为他们的盟友并重新占领维尔纽斯同年9月28日,德苏秘密重新划分了立陶宛的大部分领土。
十月初莫斯科要求波罗的海三国签署互助协议,允许苏联军队驻扎在他们的领土上。三个国家感到孤立,意识到军事抵抗是徒劳的,于是签订了条约。爱沙尼亚和拉脱维亚承认驻军超过了和平时期军队的规模。在立陶宛的情况下,维尔纽斯及其周边地区的回归为这颗药丸增添了甜头红军在1939年9月15日入侵波兰东部时占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