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导流星体到地球
有令人信服的证据表明,几乎所有到达地面并可以作为陨石进行研究的流星体都来自地球小行星带。理想情况下,科学家们希望知道哪些小行星是特定类型陨石的来源,以及陨石从小行星带运送到地球的机制。随着宇宙飞船对小行星的探索,陨石来自哪些小行星的问题才刚刚开始得到答案。例如,黎明号宇宙飞船确定HED陨石来自小行星灶神星。然而,关于它们是如何到达地球的,有相当多的信息。
成千上万颗小行星被发现在这两颗行星之间运行火星而且木星尽管可能有超过100万个直径超过1公里的这样的天体,还有更多较小的天体。这些天体的轨道偏心和倾斜度大到足以使它们碰撞以平均每秒5公里的速度相互碰撞。正因为如此,在整个太阳系历史上,直径超过75公里的小行星很少能在碰撞破坏中幸存下来。现在较小的小行星是由较大小行星的碎片组成的,这些碎片是由这种自然研磨过程造成的。研磨向下延伸,穿过更小的流星体,直到细小的尘埃。
流星体作为小流星体(直径几米或更小)在太空中停留的时间长度可以根据它们暴露在高能辐射下的影响来估计宇宙射线在空间中环境(看到陨石:陨石的宇宙射线曝光年龄).对于球粒陨石来说,年龄大的陨石明显少于年轻的陨石。大多数普通球粒陨石暴露年龄小于5000万年,大多数碳质球粒陨石暴露年龄小于2000万年。无球粒陨石是另一种石质类型,年龄在2000万年到3000万年之间。铁陨石的暴露年龄范围要大得多;有些在10亿到20亿岁之间。在某种程度上,暴露年龄的范围反映了流星体轨道穿过地球所需的时间,但在很大程度上,它们是由碰撞寿命决定的,即流星体在遭受灾难性碰撞之前可以存在的特征时间。对于大多数陨石类型,大约一半的人口因碰撞而消失所需的时间大约是5-10万年。铁陨石的暴露年龄越长,表明它们更强的强度使它们在太空中存活的时间越长。
目前已知的只有两个过程可以将陨石碎片在宇宙射线暴露年龄指示的短时间内放入穿越地球的轨道。这些过程是直接的碰撞引起的小行星带的抛射和引力加速度通过动态共振和行星一起。如上所述,速度为每秒5公里的碰撞在小行星带相对常见。在这样的碰撞中,一些物质会以进入地球穿越轨道所需的速度喷射出去,但数量很小,大部分都被相关的冲击压力粉碎了。对于那些被确定来自火星或月球的陨石,高速抛射是可能的解释,但它完全无法提供来自小行星带的陨石的观测数量。
共振这些机制被认为在向地球输送物质方面更为重要。这些共振有效地将物质从小行星带中驱逐出去,产生了小行星数量减少的区域。这样的区域被称为柯克伍德缝以其发现者、19世纪美国天文学家丹尼尔·柯克伍德(看到小行星:分布和柯克伍德间隙).其中最突出的一个缺口位于距离地球2.5个天文单位(AU)的地方太阳.(一个天文单位是地球到太阳的平均距离——约1.5亿公里(9300万英里)。一个在2.5天文单位附近绕太阳运行的小行星碎片完成了三次公转,而质量最大的木星地球在太阳系中有很强的引力源扰动,执行一次革命。因此,据说它与行星的共振是3:1。由共振产生的有规律的轻推使小行星碎片的轨道变成混乱的在大约100万年的时间里,它的近日点(它轨道上最靠近太阳的点)会在地球轨道内移动。计算机上的数值模拟支持这样一种观点,即3:1共振是将小行星物质注入最终穿越地球轨道的主要机制之一。
如果与木星的引力共振是一种从小行星带中移除物质的有效机制,那么人们可能会认为,在太阳系的生命周期中,接近强共振的区域会被清除掉物质,因此到目前为止,不会有任何物质被送到穿越地球的轨道上。然而,许多过程导致小行星在小行星带内迁移,从而维持了共振物质的持续供应。
直径小于几百微米的流星体,行星际尘埃粒子-来自小行星带的小行星通过一种与大型小行星相当不同的机制来到地球。互动太阳辐射导致它们从小行星带螺旋进入穿越地球的轨道,这一过程称为Poynting-Robertson阻力。一个粒子遍历小行星带到地球的距离与它的半径和它在小行星带中的起始位置成反比。对于10 ~ 50 μm的尘埃颗粒,穿越时间计算为10万年左右。(比一微米小得多的粒子实际上是被吹出太阳系的辐射压力来自太阳。)在地球上收集到的微流星体的宇宙射线暴露年龄估计与它们从Poynting-Robertson阻力过程中计算出的穿越时间大致一致。原则上,一些尘埃颗粒可能比计算的穿越时间年轻得多,要么是因为它们是在大气层中产生的碰撞更大的穿越地球的物体,或者因为它们不是来自小行星,而是在相对较近的穿越太阳系内部的过程中被彗星脱落的。
Conel邮件。亚历山大 乔治·w·韦瑟里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