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子时间
基本原则
德国物理学家马克斯·普朗克在1900年假设能源原子振荡器的量子化;也就是说,它等于hν,在那里h常量(现在叫做普朗克常数), ν是频率.爱因斯坦在1905年扩展了这个概念,解释说电磁辐射是否被定位在频率为ν和能量的光子包中E=hν.尼尔斯·玻尔丹麦人在1913年假设原子存在于能量离散的状态,并且能量相差Δ的两种状态之间的跃迁E伴随着吸收或者发射一个频率为ν = Δ的光子E/h.有关原子时间所基于的现象的详细信息,请参见电磁辐射,放射性,量子力学.
在一种平静中原子,不受相邻原子或外部场的影响,各种状态的能量仅取决于内在原子结构的特征,假定是不变的。在这两种状态之间的转换包括频率为ν的光子的吸收或发射0,指定了与该特定跃迁相关的基频。
原子钟
许多原子和分子的跃迁涉及到在10附近的明确定义的频率10赫兹,和,在可靠的方法产生这种频率后,在二战期间对于微波雷达,它们被应用于计时问题。1946年描述了利用原子和分子跃迁来调节电子振荡器频率的原理,1947年描述了由原子和分子跃迁控制的振荡器量子过渡氨分子构造。一个ammonia-controlled时钟建于1949年国家标准局华盛顿特区;在这个时钟中,频率的变化不超过十分之一8.1954年,一个精度更高的氨调节振荡器——第一个脉泽——被建造出来。
铯钟
1938年,所谓的共振介绍了操纵原子或分子束的技术。这种技术曾被用于几次建造铯束的尝试中原子钟1955年,第一台这样的时钟在英国特丁顿的国家物理实验室投入使用。
在实践中,最精确的频率控制是通过检测辐射与原子的相互作用来实现的,这些原子可以经历一些选定的跃迁。从铯蒸气束,一个磁场首先分离出能吸收基本频率的微波的原子流0.在遍历微波炉场在美国,这些原子中的一些(不是全部)确实吸收了能量,第二个磁场将这些原子隔离开来,并将它们引导到探测器上。当微波频率与ν完全匹配时,到达探测器的原子数量是最大的0,探测器响应用于调节微波频率。铯钟的频率是νt=ν0+ Δν,其中Δν为轻微仪器引起的频移扰动能级的。这个频移可以被精确地确定,并且时钟的电路被安排好,这样νt修正后的工作频率ν0+ ε,其中ε是修正中的误差。频率控制系统精度的衡量标准是分数误差ε/ν0,用γ表示。小型商用铯钟的γ值为±1或2 × 10-12年;在实验室建造的大型时钟中,其操作可以改变,以允许对影响频率的因素进行实验,γ可以减少到±5 × 10-14年.
1955年至1958年间,美国国家物理实验室和美国海军天文台进行了一项联合实验,以确定特丁顿铯束钟所保持的频率星历表第二,这是由华盛顿特区对月球的精确观测所确定的过渡铯-133原子的基本频率为ν0每秒9,192,631,770循环星历表时间.
铯束原子钟的优点是:(1)控制其工作的基频是不变的;(2)其分数误差极小;(3)使用方便。数千个商业制造的铯钟,每个重约70磅(32公斤),已经投入使用。一些实验室已经建造了大型铯束振荡器和时钟,作为频率的主要标准。
其他原子钟
时钟由氢微波激射器已经在哈佛大学.一些脉泽的频率一直稳定在十分之一左右14每隔几个小时。的不确定性但在基频上,稳定性大于时钟;这个频率大约是1420,405,751.77 Hz。原子束时钟是由一个转换的铷原子已经研制出来了,但工作频率取决于原子钟结构的细节,因此它不具备铯束原子钟的绝对精度。
如果第二个
1967年,CGPM重新定义了秒,使之等于铯-133原子在超精细跃迁过程中发射或吸收的辐射的9,192,631,770个周期;也就是说,国家物理实验室开发的用于控制铯束时钟的过渡。这个定义意味着原子应处于未受扰动的状态海平面.它使如果等于ET的秒,由在观测误差范围内对月球位置的测量确定。该定义不会因任何额外的天文测定而改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