等离子体显示面板

等离子显示面板(pdp)克服了crt和lcd的一些缺点。它们可以很容易地制造成大尺寸(对角线尺寸可达125厘米或50英寸),厚度小于10厘米(4英寸),并且具有宽的水平和垂直视角。像阴极射线管一样,它们是发光的,能产生明亮、锐利、色彩丰富的图像。但是等离子电视屏幕需要更大的电压和功率(尽管比CRT屏幕要小),而且像液晶显示器一样,需要复杂的驱动器电路需要访问显示像素的行和列。大型pdp是专门为宽屏生产的,高清电视

等离子体显示器的基本原理,如图所示,类似于日光灯或者霓虹灯管。一个电场激发气体中的原子,然后电离为a等离子体.原子发射出紫外线波长的光子,这些光子与原子碰撞涂层,使荧光粉发出可见光。

如图所示,在两块大玻璃板之间夹着一个由小的、涂有磷的细胞组成的大基质,每一簇红、绿、蓝细胞构成了a的三原色像素.盘子之间的空间填满了惰性气体,通常是氖和氙(Ne-Xe)或氦和氙(He-Xe)。电极基体沉积在玻璃的内表面,并通过介质涂层与气体绝缘。在前玻璃的内表面水平运行的是一对透明电极,每对都有一个“维持”电极和一个“放电”电极。后玻璃衬里有垂直的“可寻址”电极柱,与前板上的电极成直角。一个浆细胞,或亚像素,发生在一对透明的维持和交点放电电极及地址电极。一个交流电连续应用于维持电极时,这个电流的电压要精心挑选到刚好低于阈值等离子体放电。当一个小的额外电压,然后施加在放电和地址电极,气体形成弱电离等离子体。电离气体释放紫外线辐射,然后激发附近的荧光粉产生可见光。三个与三种原色相对应的荧光粉单元构成一个像素。每个单独的电池是通过向适当的水平和垂直电极施加电压来寻址的。

放电地址电压由一系列宽度不同的短脉冲组成,这是一种脉冲编码形式调制.虽然每个脉冲产生的光量非常小,但每秒数万次脉冲产生的光是非常可观的集成人类的眼睛

视频录制

磁带

首先,在磁带上记录视频信号是一项重大的技术成就实现在20世纪50年代在专业机器用于电视演播室,后来(到20世纪70年代)在录像机(录像机)供家庭使用。家录像机最初设想作为一种播放预先录制的视频的方式,但消费者很快就发现了录制视频的实用性,以便在更方便的时间观看。一个全新的行业发展起来了,那就是把录像电影租给消费者。

磁视频记录的挑战在于捕捉电视信号中出现的大范围频率——这只能通过沿着磁带快速移动记录磁头来实现。如果这是完成在传统的磁带录音方式中,一卷磁带在一个固定的录音头前展开,磁带必须移动得非常快,而且对于实际的录音来说太长了。解决方案是螺旋扫描录音,这种技术是在一个圆柱体的相对两侧嵌入两个录音头,当磁带以一定角度经过圆柱体时,圆柱体迅速旋转。结果是沿着磁带沿对角线划出一系列磁迹。虽然磁带在机器中的传输速度较慢(约为每秒24毫米或1英寸),但写入速度——即磁带经过旋转记录头的相对运动——很快(超过每秒4,800毫米或200英寸)。

第一台家用录像机是在20世纪70年代中期推出的索尼然后日本维克多公司(JVC),两者都使用12毫米(半英寸)的磁带包装在卡带。两种不兼容的标准不可能同时存在于家庭使用中,而今天索尼的Betamax系统就是这样过时了只有JVC家庭视频系统(VHS)幸存了下来。较窄的8毫米磁带用于家用手持摄像机的小型卡带。

第一个磁性录像机由Ampex公司于1956年推出,供专业工作室使用。它利用48毫米(2英寸)宽的磁带,以每秒360毫米(15英寸)的速度在录音机中移动。视频信号是由四个旋转磁头组成的“四plex”组件记录的,它以一个微小的角度横向记录磁带上的轨迹。电视节目现在是在演播室用专业的螺旋扫描机录制的。使用24毫米(1英寸)的磁带和每秒24000毫米(1000英寸)的写入速度,这些都有比家用录像机更好的画质。数字录像机可以直接记录数字电视信号。

在家里用录像带,所记录的信号不是本节所述的格式兼容彩电.相反,波形是转换到“彩色下”格式。在这里,色度信号,而不是调制位于图像载波上方几兆赫的颜色子载波,用于在约700千赫的载波上调幅,而亮度信号频率调制约3.4兆赫的载波。然后将两个调制载波加在一起以记录为单个复合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