贸易条件

初级产品价格和工业品价格之间的关系由来已久感兴趣经济学家。这种关系被称为“贸易条件”,可以定义为一个国家或一组国家的出口均价与其进口均价的比率。初级产品和制造品之间贸易条件的长期趋势一直是截然相反的结论的主题:一些理论家认为这种趋势对欠发达国家有利,另一些理论家则认为这是不利的。各国错误的统计材料和方法是造成这种不一致的原因。

对长期贸易条件进行比较是非常困难的,也可能是困难的误导因为贸易的结构在变化,被研究的商品的质量也在变化。许多经济学家认为,从1870年到1938年,贸易条件对欠发达国家不利。他们指出,随着发达国家在技术上越来越先进,它们对初级产品的需求有相对减少的趋势。因此,初级产品价格受到了下行影响。另一个因素是,在工业国家,进步的好处不是表现在较低的价格上,而是表现在较高的工资上。这一点,再加上通货膨胀的压力,意味着发达国家生产的制成品的价格往往会稳步上升。因此,有人认为存在一种趋势,即较不发达国家从它们必须出售的东西中得到的相对较少,而不得不为它们需要购买的东西支付更多的钱。但任何试图验证这一点的统计问题假设是相当大的。所选择的国家、分配给各种商品的相对重量、运输成本的变化,以及制成品质量比初级商品质量提高得多的事实,都使统计数字不可靠。还有一个问题是,初级商品和制成品之间的贸易条件不一定与欠发达地区和工业地区之间的贸易条件一致。

即使确定贸易条件对主要是初级生产国的欠发达国家不利,这也不一定意味着它们的国际收支状况受到了不利影响。事实上,贸易条件的下降可能会改善一个国家的国际收支平衡,因为,尽管该国的物价出口已经倒下了,它可能,作为一个结果这一价格的下降,可以卖出更大的数量。因此,出口总收入可能会增加。同样的,尽管进口可能会变得更贵,结果可能是该国对进口的需求急剧下降,因此在它们上的花费比它们便宜时要少。

这些问题使我们很难概括商品的作用价格一个或一组国家经济状况的变化。

价格变动

商品市场的价格通常变化很大,不仅短期如此,长期也是如此。在短期内,有频繁的变化供应由于气候条件的不同(农产品),以及国际舞台上的政治和其他事件(如苏伊士运河的关闭)以及个别国家的政治和其他事件(如罢工)。一般来说,价格变化不会在短期内引起初级商品供给或需求的实质性变化(低供求弹性)。然而,进口国的商业周期对需求有影响。当然,市场条件因产品而异。在这种情况下而且小麦,需求相当稳定,但供应不稳定;至于,事实上,大多数金属,匡威是真的。在工业商品方面,如棉花在美国,供应和需求都有波动。

从长期来看,需求和供给的变化程度通常更大。例如,价格持续大幅上涨可能导致需求下降和替代产品的出现。若干年后,供应可能会增加,以应对价格上涨所反映的更高水平的需求。调整供求关系所需的时间长短因商品而异。例如,树木作物需要很长的生长期,而矿产储备只有在对价格有预期的情况下才会被开采趋势是有利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