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

中国

两个最伟大的道德中国古代的哲学家,老子(兴盛于6世纪公元前),孔子(孔夫子;551 - 479公元前),以非常不同的方式思考。老子以他的思想而闻名(字面意思是“道”,最高原则)。道是基于中国传统美德的简单和真诚。遵循道不是遵守任何一套职责或禁令,而是以一种简单和诚实的方式生活,忠于自己,避免日常生活的干扰。老子关于道的经典著作,道德经》,只包括格言而孤立的段落,使其难以画出一个易于理解的系统道德从它。也许这是因为老子是一种道德怀疑论者:他既拒绝正义,也拒绝道德显然是因为他认为它们是强加给个人的,而不是来自他们自己的内在本性。像佛陀一样,老子发现那些被世界所珍视的东西,奢侈和魅力,与内心平静生活的终极价值相比,是空虚和毫无价值的。他还强调温柔、冷静和非暴力。早在耶稣之前600年,他就说过:“这是道之道……以德报怨。”通过以德报德,以德报怨,老子相信一切都会变好;以牙还牙会导致混乱

老子和孔子的生活有重合之处,甚至有关于他们之间的一次会面的记载,据说这让年轻的孔子感到困惑。孔子是比较脚踏实地的思想家,他专注于社会改革的实际任务。他担任部长的那个省正义因其人民的诚实、对老人的尊重和对穷人的照顾而闻名。可能是由于其实践性,孔子的学说对中国的影响远远大于更为孤僻的老子的学说。

孔子并没有把他的建议组织成任何形式连贯的系统。他的教导以谚语、格言和格言的形式提供奇闻异事,通常在回答问题门徒.他们的目标是引导学生成为一个君子这个概念被翻译为“绅士”或“上等人”。与当时盛行的贵族贵族的封建理想相反,孔子将君子描述为有人性、有思想、为善而不是为个人利益所驱使的人。然而,除此之外,这个概念并没有被详细讨论;它只能由多样化的例如,有些是老生常谈的:“君子之路向上爬。”高贵的人宽广而美丽;低人一等的人站队,心胸狭窄。一个优秀的人塑造人的优点;他不塑造自己的坏。”

有一段记载的孔子的语录是对一个要求的回答弟子因为一句话,可以作为一个人一生的行为指南。他回答说:“不是互惠这样一个词?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一规则在儒家文献中多次出现,可能被认为是儒家伦理的最高原则。然而,其他义务并不是这一最高原则的衍生品,也不是这一原则用来决定当两种或两种以上的具体义务——例如:义务和义务——出现时应该做什么。例如,对父母的义务和对朋友的义务,这两者在儒家伦理中都很突出,但却相互冲突。

孔子没有解释为什么君子选择正义而不是私利。这个问题是在他死后100多年由他的追随者提出的孟子(孟子;c。372 - c。289公元前),他断言人类天生倾向于做人道和正确的事情。邪恶不是人类的本性而是教养不良或缺乏教育的结果。但是孔子还有另一位杰出的追随者,荀子(c . 300—c。230公元前),他说人类天生为自己谋利,嫉妒他人。的规则道德都是为了避免按照这种本性行事而产生的冲突。儒家学派的理想是统一的君子但是对于这样的理想是通过控制人们的自然欲望还是让它们得到满足,人们产生了分歧。

古希腊和古典希腊

古希腊

古希腊是西方哲学伦理学的发源地。思想苏格拉底(c。470 - 399公元前),柏拉图,亚里士多德(384 - 322公元前)将在下一节讨论。突然开花的哲学在那段时间扎根道德想想以前的几个世纪。在七、六世纪的诗歌文学中公元前,有,在其他文化,道德戒律,但没有真正的尝试,以制定一个连贯的整体伦理立场。后来,希腊人把这些诗人和早期哲学家中最杰出的人称为诗人和哲学家古代希腊七贤人,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经常引用这些格言。关于这一时期的思想的知识是有限的,因为通常只有原始著作的碎片,以及后来的准确性令人怀疑的报道。

毕达哥拉斯(c . 580—c。500公元前),他的名字广为人知,因为以他的名字命名的几何定理,就是这样一位鲜为人知的早期希腊思想家。他似乎什么都没写过,但他是一个思想流派这涉及到生活的方方面面这可能是一种哲学和宗教秩序。在古代,学校最著名的是它的宣传素食主义,像耆那教一样,它与基督教有关信仰在身体死亡后,人的灵魂可在动物的身体内居住(看到转世).毕达哥拉斯学派继续支持这一观点了许多世纪,并在作家的作品中的经典段落,如奥维德(43公元前-17年ce),斑岩(234-305)反对流血和屠杀动物可以追溯到毕达哥拉斯。

具有讽刺意味的是,道德哲学发展的一个重要刺激因素来自一群后来的希腊哲学家——苏格拉底、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一贯敌视的教师:道德哲学诡辩家这个词在5世纪被用来指一类的专业教师修辞和参数。诡辩家们许诺他们的学生在政治辩论中取得成功,并在城市事务中增加影响力。他们被指责为雇佣兵,教导学生用正当或不正当的手段赢得争论。亚里士多德说过普罗塔哥拉(c . 490—c。420公元前),也许是最著名的诡辩家,他声称自己教授如何“使较弱的论点变得更强”。

然而,诡辩家们不仅仅是教授修辞技巧。他们认为自己是文化和文化的传播者知识成功所必需的品质,以及他们对实际事务的参与,自然地导致他们形成了关于道德的观点。著名的诡辩家,如普罗泰哥拉,轮流吟唱的歌(c。480 - 411公元前),(兴盛于5世纪晚期公元前),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好与坏或正义与不正义,并不反映任何客观的自然事实,而只是社会习俗的问题。普罗塔哥拉显然是这句著名警句的作者,这句警句总结了这一主题,“人是万物的尺度。”柏拉图将他描述为:“任何事物在每个城市看来都是公正和美好的,对那个城市来说也是公正和美好的,只要它这样认为。”普罗泰哥拉和希罗多德一样,从他的研究中得出了一个温和的结论伦理相对主义.他认为,尽管道德准则的具体内容可能有所不同,但如果要让生活可以忍受,就必须有某种形式的准则。因此,普罗泰哥拉指出,道德体系的基础不需要来自神或任何特殊的东西形而上学的超越一般感官世界的境界。

Thrasymachus似乎采取了更激进的方法——如果柏拉图对他的观点的描述在历史上是准确的。他解释了概念正义正义无非意味着服从社会法律,而由于这些法律是由最强大的政治集团为了自己的利益而制定的,正义只代表强者的利益。这种立场通常用“强权即公理”的口号来代表。然而,Thrasymachus可能并不是说强者所做的一切都是正确的;他更有可能是否认对与错的区分有任何客观依据。他大概会鼓励他的学生尽其所能去追随自己的兴趣。因此,他是道德的早期代表怀疑也许还有道德利己主义,认为正确的事情是追求自己的利益(见下文伦理利己主义).

这并不奇怪,随着这类思想的传播,其他思想家应该作出反应,更深入地探讨伦理学,看看是否可以抵制一些诡辩家潜在的破坏性结论。这一反应产生的作品一直作为基石整个西方伦理体系的基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