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立工业工会

发病大萧条1929年,世界力量的平衡美国发生了剧烈变化。首先,国家政治变得更有利于有组织的劳工。部分是因为意识形态的原因,部分是因为劳工对民主党(富兰克林·罗斯福的政党)日益增长的影响力新协议事实证明,与一战后的共和党政府相比,他们对工会的要求做出了更积极的回应。此外,到目前为止,最重要的工会领导人,约翰·路易斯矿工联盟而且西德尼·希尔曼《美国制衣工人联合会》(Amalgamated garment Workers of america)的宣言,明确了工人运动最需要国家做的事情:保护工人组织和参与的权利集体谈判权.这些权利在原则上是根据《基本法》第7(a)条提出的国家工业复兴法案(NIRA),然后在1935年通过了《国家劳动关系法》,使之彻底生效。更常见的说法是瓦格纳法案,后者立法禁止雇主干涉工人的组织权利和支配他们所建立的组织。它还规定了工人通过多数决定原则选择谈判代理人的程序;要求雇主与此类代理人讨价还价,直至达成合同协议;并设置,通过国家劳动关系委员会这是一种执行法律的准司法机制。美国雇主失去了他们在这场斗争中享有的巨大权力优势集体讨价还价,但作为交换,劳工运动承认了高度珍视的独立于国家的权利,这是纯粹工会主义的核心要素。根据瓦格纳法案,集体谈判仍然是“自由的”——也就是说,协议条款是不自由的授权由国家管理,但框架本身在国家监管的庇护下得到了安全保障。

与此同时,新政转向了减轻市场压力推动了antiunionism美国雇主。NIRA立法,通过公平竞争的准则,旨在使行业在萧条的市场中形成卡特尔。交易所完全是有意为之——给予工人代表权,作为给予工业市场控制权的代价。作为新政的基础经济政策在美国,这种稳定工业的尝试只持续了两年,但劳动权利和市场利益之间的根本联系在1935年最高法院宣布NIRA无效后仍然存在。

《瓦格纳法案》包含了一个明确的经济原理:集体谈判将产生大众购买力必不可少的持续的经济增长.这反过来又预示了凯恩斯主义的经济政策,通过管理需求,成为政府在二战后支持新政集体谈判体系的方式。与联邦宏观经济政策(由联邦经济政策委员会指定就业法案(1946年)负责维持长期需求,价格竞争由主要行业恢复的寡头垄断结构(或者,如交通和通信部门,由国家直接监管)牢牢控制,美国反工会主义的市场驱动基础似乎在战后结束了。

在关键的大规模生产部门,反工会主义的劳工过程基础也是如此。到20世纪30年代,泰勒主义关于就业控制的危机已经过去;仍然存在争议的问题不再是经理们是否有权控制劳动过程,而是他们将如何行使这一权力。有引人注目的形式化的原因,在本质上几乎是系统的劳工关系政策.例如,在任务被细分和精确定义的情况下,工作分类必然随之而来,并由此产生了原则薪酬公平时间与动作研究——泰勒式管理的另一个支柱——意味着制定目标的、可测试的标准工作.然而,企业对这一正式体系的承诺并不完善,并在大萧条的最初几年灾难性地崩溃了。普通员工对工作不安全感和无法忍受的提速感到愤怒,再加上来自新政机构和劳工运动的压力,迫使管理层采取行动。因此,在1933年到1936年之间——在集体谈判真正开始之前——现代工作场所制度的所有关键要素或多或少都到位了:明确的、统一的工人权利(从集体谈判开始)资历以及薪酬平等);正式程序裁决不满由这些权利产生的;以及车间代表的结构实现申诉程序.企业雇主更愿意在没有工会的情况下保持这种制度。事实上,在他们努力植入所谓的员工代表计划(即,公司工会),他们希望能满足新政劳工政策的要求。但当这一策略失败时,经理们准备将自己的工作场所制度纳入合同与瓦格纳法案规定的独立工会的关系。

为了在这一过程中发挥作用,工人运动首先必须采取一种适合大规模生产工业的产业联盟(即工厂范围内的工会)结构。问题是,AFL致力于一个工艺结构,在它的宪法当时的规则缺乏手段,无法迫使工会成员将他们对大规模生产部门手工工人的管辖权割让给新兴的产业工会。1935年,AFL内部的分裂打破了这一僵局,导致了竞争对手的形成行业组织大会的领导下约翰·路易斯.即便如此,一旦CIO工会在1936年和1937年在橡胶、汽车和钢铁行业取得了戏剧性的工会胜利,第二个条件必须满足:CIO工会必须证明他们有能力执行工作场所的合同条款正当程序而且纪律动荡不安的普通民众。二战期间完成了第二阶段在战时严格的监管下,CIO和企业行业之间的制度关系得到了巩固,并且,在一场罢工浪潮之后参数在战后初期的这种关系中,随之而来的是一种全行业的集体谈判制度,这种制度持续了40年。

工业工会斗争从美国蔓延到加拿大。在AFL的坚持下,TLC于1939年驱逐了CIO国际的加拿大分支机构。第二年,这些CIO工会加入了全加拿大劳工大会它成立于1927年,遵循产业工会主义和加拿大工会主义的双重原则民族主义,以创建加拿大劳工大会(CCL)隶属于美国CIO。然而,只有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组织现实才开始跟上这些上层建筑的发展。尽管受到南部边境事件的刺激,加拿大的运动在大萧条期间并没有经历类似的组织激增。直到1944年2月,战时政府才w·l·麦肯齐·金问题国会第1003号法令,授予加拿大工人集体谈判权,而美国工人在瓦格纳法案下已经享有这种权利。然而,加拿大的版本允许公众对谈判过程进行更大程度的干预。调查和冷静规定在劳资纠纷中采取的措施已经成为加拿大政策的基石(可以追溯到1907年麦肯齐·金的《工业纠纷调查法案》),战时条件要求不罢工条款(与工会合同中强制包含有约束力的申诉仲裁有关),这同样成为加拿大的一个永久特征劳工关系的法律.在战争期间,加拿大的大规模生产部门迅速被CIO工会组织起来。

到20世纪50年代初,边境两边的组织情况差不多。在这两个国家,三分之一的非农业劳动力都加入了工会。在这两个国家,工业工会联合会的峰值规模大约是其老牌同业竞争对手的三分之二。在开始的时候冷战一场内部危机结束了共产主义参与吸引了两国的劳工运动。尽管在细节上有些不同,但在边界两边的结果是相同的——分别在1949年和1950年驱逐了共产党主导的工会。当美国工会解决了他们的分歧并合并为劳联-产联1955年,加拿大各联邦紧随其后,于次年联合加入加拿大联邦加拿大劳工大会(CLC)。当时,70%的加拿大工会成员属于总部设在美国的国际工会。20世纪50年代可以说是这一历史趋势的顶点集成Canadian-American运动。

衰落与分化

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这两个运动的命运开始分化。在美国,市场压力不断侵蚀着战后的集体谈判体系。在汽车、钢铁和服装行业,问题在于日益激烈的外国竞争;在通讯、卡车、铁路和航空领域,这是20世纪70年代联邦政府放松管制的结果;还有其他行业,比如采矿业,零售业,还有肉类加工在美国,许多没有工会组织的国内竞争对手进入了这个领域。与此同时,发生了结构上的转变服务在1950年,生产工人占美国非农业劳动力的30%,而在1976年,这一比例仅为22%。随后出现的经济问题——生产率下降、增长放缓、通货膨胀、1982年的严重衰退——对美国的运动产生了毁灭性的影响。从1975年到1984年,失去了400万工会成员,工会成员占劳动力的比例从28.9%下降到20%以下。如果不是因为1956年至1976年间,公共雇员工会增加了200万成员,随着私营部门的工会化程度下滑到接近新政前的水平,美国劳工运动将发现自己处于更危险的状态。

这些年来,加拿大的经济受到了相当严重的打击,但边境以北的工会的情况要好得多。事实上,工会在20世纪60年代中期之后稳步增长,到20世纪80年代初,工会成员已达350万,占加拿大劳动力的40%以上,是美国工会密度的两倍多。如何解释这种显著的差异呢?

美国运动的衰落发生在日益敌对的政治环境中环境.另一方面,在加拿大,政党制度正在改变增强劳工在加拿大公共生活中的地位。1961年,在加拿大劳工的支持下新民主党新民主党(NDP)作为自由与进步党(Liberal and Progressive)的社会民主党对手而成立保守的派对。随着新民主党取得进展,它改变了加拿大的政治格局。就加拿大劳工组织而言,放弃了AFL-CIO所支持的无党派立场,不仅获得了政治力量,而且成为国家公共生活中的一股进步力量。它承担了所谓的“社会工会主义”的外衣——这与1960年代后期民主党新政联盟崩溃后AFL-CIO在政治上的边缘化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从的段落开始1947年的塔夫脱-哈特利法案该法案将不公平的劳动实践条款应用于工会,并以各种方式削弱了工会的经济和组织权力,劳动法对工人运动的负担逐渐加重。相比之下,加拿大联邦和省级法律保留了,甚至加深了支持工会的偏见。加拿大也没有总统罗纳德•里根(Ronald Reagan)的1981年决定阻止联邦空中交通管制员的罢工,这一具有巨大象征意义的行为使恐怖主义的复兴合法化antiunionism在美国企业界。反工会主义在加拿大没有获得这样的公众合法性。这背后是社会学家西摩·马丁·利普塞特强调的一个因素:加拿大人固有的集体主义价值观政治文化让劳工运动获得了合法性,但在这个更具创业精神的国家,它从未真正获得过合法性。

随着这些分歧越来越明显,北美运动的“国际性”特征开始减弱。公共雇员工会——最近在加拿大的发展甚至比在美国更为突出——将会出现足够了但加拿大私营部门的分支机构也开始挣脱束缚,一些分支机构寻求更大的影响力自治在他们的国际工会内部,但其他工会——包括通讯工人、造纸工人、木工工人和汽车工人——则脱离并独立。在加拿大的运动中,越来越少的人(到1990年不到35%)与劳联-产联保持着联系。有两个事态发展为北美一体化运动的复兴提供了一些前景:第一,建立一个共同的美国-加拿大经济市场;第二,加拿大在魁北克独立问题上的危机日益加深。但是,大体上,20世纪70年代和80年代发生的事件只是强调了这一点非常不同动力学它们推动了加拿大和美国的工会运动,似乎使它们沿着各自的国家发展道路走得更远。

大卫·布罗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