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识

这个词意识用于各种需要加以区分的方式。有时这个词仅仅是指任何人类的精神活动(比如当人们谈论“意识的历史”时),有时它仅仅意味着清醒(比如在随着麻醉剂的消失,这只动物恢复了意识)。哲学上最麻烦的用法与人们似乎“直接熟悉”的现象有关——如英国哲学家所说伯特兰·罗素(1872-1970)用自己的例子描述了它们。每个人似乎对他自己的意识感觉和他的命题态度的内容——他有意识地想什么、相信什么、渴望什么、希望什么、恐惧什么等等——都有直接的、直接的知识。在一般的哲学说法中,一个人被称为“不可救药的”(或不可纠正的)进入他自己的精神状态。对于许多人来说,这些意识状态的存在在他们自己的情况下比世界上任何其他事情都更明显和不可否认。的确,这位法国数学家和哲学家勒奈·笛卡尔(1596-1650)认为他的直接意识思想是他所有其他知识的基础。强调意识状态的第一人称直接性的观点因此被称为"笛卡儿”。

事实证明,这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情意识这并没有太大的争议。最初的努力在19世纪接近心理学与其他实验科学的严谨导致研究人员从事仔细自省他们自己的精神状态。尽管在某些感觉状态与外部刺激的关系方面出现了一些有趣的结果,例如,由Gustav Theodor Fechner(1801-87),将声音的表面振幅和实际振幅联系起来——许多研究都陷入了不同个体之间差异很大的经验的变幻莫测和复杂性,因此无法得出有趣的概括。

反思的一些困难和随之而来的陷阱是值得停下来思考的思考意识过程是心理学的中心课题。所有的心理现象都可以被意识所理解,这似乎是很自然的注意但所有的病例都表明情况并非如此。生于奥地利的英国哲学家路德维希维特根斯坦(1889-1951)特别擅长让人们注意到普通精神状态的丰富而微妙的变化,以及它们是多么不适合内省观察对象的模型。在他后期作品的一个典型段落中(Zettel,§484-504),他问道:

这样说是不是有点吹毛求疵:——快乐、享受、喜悦,都不是感觉?-让我们至少问问自己:有多少类比在快乐和我们所谓的“感觉”之间有什么区别吗?“我感到非常高兴”-哪里?-听起来像胡说八道。有一个人说:“我感到一种喜悦的激荡在我的胸中。但为什么快乐不是本地化的?是因为它分布在全身吗?爱不是一种感觉。爱情是考验,痛苦不是考验。人们不会说:“那不是真正的疼痛,否则它不会消失得这么快。”

与此类似,美国语言学家雷Jackendoff提出一个从来都不是直接的有意识的对于抽象的概念,如善和正义,它们不是哲学中的项目意识流.最好的情况下,人们会意识到与这些想法相关的感性品质——例如,一个人表现和善的形象。虽然这样的建议似乎有一些正确的东西,但似乎也很难确定到底是什么真理可能仅仅是基于自省。

在20世纪后期,内省的效度和信度受到了大量的实验研究。在一篇有影响力的评论中文学关于“自我归因”,美国心理学家理查德·尼斯贝特(Richard Nisbett)和蒂莫西·威尔逊(Timothy Wilson)讨论了一系列广泛的实验,这些实验表明,人们对自己的心理过程往往存在明显的错误。例如,在解决问题的任务中,人们通常对他们完全没有意识到的关键线索很敏感,他们经常对他们实际使用的解决问题的方法提供明显虚构的叙述。尼斯贝特和威尔逊推测,在许多情况下,内省可能并不涉及对自己精神状态的特权接触,而是将一种流行理论强加给自己,即一个人在自己的情况下可能会有什么样的精神状态。这种可能性应该被认真考虑时,评估许多传统的主张所谓不可救药的人进入自己的思想。

无论如何,重要的是要注意不是所有的心理现象都是有意识的。的确,存在无意识的心理状态自古希腊时代起就被西方所认识。明显的例子包括一个人在特定时间没有意识到的信念、长期计划和愿望,以及“从脑海中溜走”的事情,尽管它们一定以某种方式仍然在那里,因为人们可以提醒它们。柏拉图以为是那种先天的推理通常用于数学而且几何涉及“回忆”(既往症)暂时忘却前世的想法。现代追随者西格蒙德•弗洛伊德(1856-1939)认为,许多普通的错句(或“弗洛伊德式的口误”)是被深深压抑的无意识思想和欲望的结果。如上所述,许多实验表明无数人们没有意识到,有时明显错误地认识到他们的心理过程的特征,因此,至少在它们发生的时候是无意识的。

部分出于对内省主义的沮丧,20世纪上半叶的心理学家倾向于完全忽略意识,而只研究“客观行为”(见下文激进行为主义)。在本世纪的最后几十年里,心理学家开始再次将注意力转向意识和内省,但他们的方法与早期的内省主义者截然不同,在某些方面可以在其他问题的背景下理解。

有人可能会问,是什么让无意识的心理过程变得“精神化”。如果一个人对它没有直接的认识,为什么它不只是大脑的纯粹物理机制的一部分大脑?为什么要引入心态呢?然而,对意识的可及性并不是唯一的标准用来确定一个给定的状态或过程是否是精神的。一个替代标准是,精神状态和过程进入它们是其中一部分的系统的合理性。